項目簡介:規劃總面積26.45 平方公里,包括白洋灣公園、平江體育公園和綠馨園等3個公園及草橋中學、金筑街、金政街海綿改造工程設計。
項目特色:三個公園重點結合公園綠地建設開展生態修復,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鋪裝、生態駁岸、雨水花園、生態植草溝、下沉式綠地、生物滯留帶等海綿改造措施,控制初期雨水徑流污染,提升公園景觀。草橋中學等因地制宜選擇成熟海綿技術,充分考慮海綿型校園建設的可視化展示功能與科普教育功能,注重生態保護與景觀提升的有機結合,主要采用透水鋪裝、雨水花園、生態植草溝、下沉式綠地、生物滯留帶、屋頂花園等海綿改造措施,控制初期雨水徑流污染,提升校園景觀。
1、設計理念
白洋灣公園、平江體育公園、和綠馨園等3個公園,草橋中學,金筑街、金政街海綿改造工程設計,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,改變傳統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統,并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,圍繞“水生態、水環境、水安全”這三個和水相關的方面進行問題識別和需求分析,因地制宜的將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巧妙的落實在海綿改造建設中。
2、技術難點
試點區域主要以“凈化、蓄滯”為主,兼顧“滲、用、排”等功能,將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和目標落實到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的各個環節。海綿改造設計與地塊實際使用功能緊密結合,通過相應海綿措施,實現了項目海綿建設的需求。
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,通過跨尺度構建海綿系統,并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,圍繞“水生態、水環境、水安全”這三個和水相關的方面進行問題識別和需求分析,再通過海綿城市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的六大策略反映到具體方案中。
3、創新要點
(1)為了更好的實現雨水蓄存,結合土壤滲透性能,應優先選擇以滲透為主的技術,如雨水花園、下凹式綠地、生物滯留池等,通過多樣化的海綿布置,實現對區塊內雨水水量及水質的有效控制。
(2)設計以簡潔大方、美化環境、體現海綿城市建設為原則,使景觀綠化與海綿城市建設相互融合,相輔相成。植物配置以鄉土樹種和耐水濕類植物為主,疏密適當,高低錯落,滿足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與地塊的實際使用需求。
(3)改變道路傳統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統(路面雨水→雨水口→雨水口連接管→檢查井→市政管網的“快排”系統),綜合運用透水鋪裝、路緣石開口、植草溝、生物滯留等工程措施,解決道路及其周邊積水內澇和滿足周邊濕地生態保護的雙重目的。
Copyright ? 華匯集團 HuaHui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03795號-2 浙公網安備 33060202000052號